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正文

【专访】《阳光照耀青春里》监制饶晓志:不消费特殊群体,用平常心拍出尊严与诗意

  • 经济
  • 2025-04-04 12:21:02
  • 7

界面新闻记者 | 张友发

界面新闻编辑 | 姜妍

“如果没有监制,导演就是半个产品经理,他有时候是痛苦的。

作为清明档电影《阳光照耀青春里》的监制,饶晓志在与界面文娱谈到监制在电影生产中扮演的角色时,将其看作“导演与制片之间的缓冲带”,能够避免导演直接介入产品生产的痛苦

长久以来,监制在国内电影行业的认知还处于比较混沌的状态,现代的监制岗位在国内近些年才建立的,不同作品中监制起到的角色差别很大。导演、监制黄建新曾在接受界面文娱采访时提到监制的作用,“监制涉猎项目很早,跟创作者的合作过程主要是在前期,从准备剧本开始,一直到最后剪定、发行、宣传都会参与,不像一般只参与其中一段的制片人。”

他也提到类似的观点,认为“监制最大的任务,是拦住投资方和导演的直接艺术交流。”

《阳光照耀青春里》监制饶晓志

大众对饶晓志的印象,这几年也游走于导演和监制之间。饶晓志的经历和观点,能让外界理解一个电影监制的工作提供一种视角,而《阳光照耀青春里》则是一个更新鲜的案例。

从话剧舞台到银幕,饶晓志的创作轨迹围绕“小人物”与“特殊群体”展开。2016年,导演处女作《你好,疯子》以荒诞的黑色幽默和扎实的群像表演,初步奠定了电影风格。2018年,《无名之辈》成为年度黑马实现票房逆袭。之后《人潮汹涌》《万里归途》,证明了他对商业片的驾驭能力。  

饶晓志从剧场向银幕转型的成功经历,让不少话剧导演走向大银幕时,希望得到他的指导,“他们会觉得需要像我这样的一个导演来帮他们,避免一些低级的错误发生因为我自己踩过雷。

在这个过程中,饶晓志逐渐在不少新人导演的电影中,将名字填到了监制一栏。除了话剧创作者,也会有一些其他项目找到他,比如这部《阳光照耀青春里》。

《阳光照耀青春里》是华纳兄弟出品的首部国产真人电影项目,其导演曾海若此前以纪录片见长,这部电影则是他执导的第一部剧情长片。被邀请担任监制的饶晓志,则在剧本结构、表演把控和选角上提供了支持。

电影的第一版剧本就采用了双线叙事——一条是维权主线,另一条是青春里的病人群像,最初剧本长达六万字,对一部电影显得过于厚重。经过饶晓志的建议,团队对故事进行了精简和梳理,将春春(春夏饰)这一重要的女性角色从若隐若现的状态调整为贯穿全片的关键人物,使故事更加紧凑。  

在处理剧情的过程中,饶晓志和曾海若达成共识,首先要对人物和故事感到“嗨”。病房中的群戏,和何立为(肖央饰)与春春骑自行车逃离的片段,是让饶晓志感到“嗨”的瞬间。这些场景不仅捕捉到了角色间的微妙互动,展现了精神障碍患者身上被病症掩盖的人性的高点

对于新导演,饶晓志在表演指导和选角上提供了重要支持。他在选角环节深度参与,并向导演推荐了与自己合作过的肖央、陈明昊、蒋奇明等演员。表演指导是曾海若作为纪录片导演相对陌生的领域,而饶晓志正好从剧场开始便积累了不少表演指导的经验,“我能多帮助他的是对演员表演的判断,这可能是我长期在剧场工作所形成的一些能力。”

虽然监制深入到电影制作的各个环节,但在和界面文娱的交流中,饶晓志一直在谈到导演意志的重要性,只要导演做出的选择,那就是最高选择这是我们拍摄的前提。

作为监制作品,《阳光照耀青春里》仍能看到饶晓志对小人物一贯的关怀,通过何立为的视角,观众也能在一个关于抗争的故事,看到创作者试图在现实中融入浪漫表达,这让电影具备一定的多义性。正如饶晓志所说:“观众看到了什么,什么能打动他们,那就是影片所传递的东西。”

不去消费特殊人群

界面文娱:怎么接触到这个项目的?导演曾海若什么时候进入到项目有先后顺序

饶晓志:海若先做这个剧本,他对这个题材感兴趣,调研走访写出剧本,最后交到了华纳兄弟手上。这应该是华纳兄弟出品的第一部国产真人电影当时赵方总找到了我来做监制,看完剧本之后很感兴趣,就开始了合作。

界面文娱:具体来说的话,剧本当时打动是什么?

饶晓志:剧本写得很好。通过何立为的视角带着观众走进了特殊群体的生活和精神世界里,讲述他们自己的权利抗争的故事。剧本里有很多幽默风趣诗意浪漫的地方,这些都打动我。

剧本里对典型人物或者特殊人物的关注,确实也是我创作习惯上感兴趣的群体方向,这些人物有特殊性,也有普遍性。

界面文娱:典型人物如何定义?小人物、社会边缘人群,还是大家关注较少的群体?

饶晓志:也可以这么理解,主角当然肯定是身处一种特殊的群体里面,但他也是小人物,打工人无名之辈,总是掉进另一种困境里面,这样的人物是我对故事感兴趣的开始。

界面文娱:感觉剧情有两条线,一条是维权线,一条是青春里群像线。当时在重新编排剧本时,如何让两条线做的更丰满是否存在增减的情况

饶晓志一开始剧本里这两条线就都存在,现在让我非要回忆,春春这个角色可能一开始出场更不稳定,一段时间在,一段时间不在。我们做新的结构上的尝试让她在影片里成为一种介乎于精神生活跟现实生活的存在并且影响了这两条线的进程这是一个明显的改变。

界面文娱:跟曾导沟通故事时,他主要的诉求什么可能之前和一些新导演沟通他们会好奇观众对故事的需求是什么。

饶晓志:我不那么希望去猜观众想要什么,然后就为观众准备什么,这不符合我的创作习惯我跟海若有一个共识,首先要对人物和故事得我们作为创作者权利是要爱自己创作人物。如果创作出来的人物自己都不喜欢,那不如不做。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一起推演故事人物,思考人物代表谁,能让谁产生共情。但不是一种刻意的设计已经是四年前的电影了,我们当时怎么猜测四年后观众想看什么?创作的故事人物基本尊重比较重要。

界面文娱:嗨点,还记得当时拍摄时感到兴奋的点吗?或者片子拍完后,觉得其中比较出彩的部分是什么?

饶晓志:病房里的戏我很喜欢最后大家一起抗争拆迁的情节何立为和春春骑着自行车跑出去的情节,我也很喜欢。

很多镜头当时已经抓到了我们想要的东西。有时候是一个镜头,有时候是一种名场面,甚至一个微小的表演。比如我老举蒋明那个自嘲的例子,那一刻他说就是我们这种精神病”。我看到演员在那一刻传达的那一个点,这个点看起来很小,让我觉得很舒服因为找到了我喜欢的东西。

界面文娱:在执导第一部剧情长片的时候,曾导是在内容创作方面,还是人员协调上困惑会多一点

饶晓志:其实海若不是完全的新人,他是多部豆瓣高分纪录片的导演,对摄制组并不陌生。如果他在某个环节对创作上有犹豫,我会说出自己的看法。但在他很坚定的时候,我们默默坐在旁边。

界面文娱:在拍摄过程中,出现导演遇到困惑、需要沟通交流,甚至出现分歧的时刻,怎么去解决?

饶晓志:大大小小的剧组,在拍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分歧这不只存在于新导演的作品中不论是导演和演员的分歧,还是我和导演的分歧只要导演做出的选择,那就是最高选择这是我们拍摄的前提。

界面文娱:从纪录片导演转型到剧情长片导演,曾导之前的拍摄经历有哪些方面是有帮助的呢?

饶晓志:他的观察力他拍过那么多纪录片对这个世界有自己的浪漫的想象共情能力,这些是他首次执导剧情长片时的优势所在

界面文娱:作为新人导演的话,你觉得他比较需要去适应是什么?

饶晓志:新导演当然会短板的地方。像海,我能帮助他的是对演员表演的判断,这是我长期在剧场工作所形成的能力。

纪录片虽然也有一定的表演性,我觉得那个不算真正设计出来的表演,海若也不会去跟演员说戏。这种情况下,我在这个方面会给他一些建议,这样表演处理方式不错,这样不是很好

界面文娱:一开始怎么让导演快速进入和演员探讨表演的状态?有没有做一些沟通或者铺垫?

饶晓志:没有,其实每个演员来了之后都会知道海若是第一次拍剧情片,会在这样的前提下去进行表演不是说会看低导演而是说在探讨表演的过程当中,演员会尽量把想要表达的东西提供给导演,比如导演我这么来一下行不行”,导演就可以在集中的选择里去做判断。

坦白说,海若去做示范不太现实,他不会说这个地方你要停顿”,这是他作为长期纪录片导演需要建议的地方。

界面文娱:我们选角还是挺贴合故事的,作为监制有参与到选角环节中吗?

饶晓志:大部分选角都是我们一起完成海若需要我的就是这些,剧情片的拍摄经验,以及帮助找到跟电影契合的演员。电影里肖央是第二次跟我合作,明昊、王子川还有蒋奇明,都是和我在戏剧舞台合作过

首先我去问肖央,他看完剧本觉得不错,就开始合作。接下来很多角色是我们推荐给导演,导演就在这些人中选择适合角色的演员

界面文娱:去表现精神障碍患者的话,对表演的要求还是相对较高。怎么把握这种表演的度,让他处于一个不太过夸张,又能表现角色的状态

饶晓志:创作者不去消费这些人群就好了。我们不是让他们扮丑扮怪来让观众好笑,也不是消费他们的苦难来让我们流泪。

从创作一开始就希望用平常心态去看待这些人。我们跟随何立的视角进入到这群人里,可能一开始他们让感到奇怪,但最后发现他们也有基本的权利尊严喜怒哀乐,拥有需要被我们关注到的正常化的东西。把握这个度就不会出现表演过度或者不足

界面文娱:演员在准备表演的时候,会做哪些相应的功课。

饶晓志:去相应的机构做一些采风,不是说跟他们吃住在一起主要还是在人物上去丰富自己他们当作需要塑造的人物,而不是一种模仿对象,这个我觉得是两回

界面文娱:国内外都有电影把镜头对准精神障碍人群我们在拍摄这些人群时,想要传递什么不一样的主旨

饶晓志:这更适合由导演来回答但可以说我看到什么,我从里面看到对特殊群体势群体的关注困境中人群,比如被剥夺版权的人群的关注。

我也通过影片中的特殊情景,看到他们的精神世界生活的某种可能性。我们切入他们的幻境视角里,看到他也有风趣幽默正常的一面,诗意浪漫的一面。一般我们觉得康复中心或者精神病院一种恐怖环境,但他们也依然有推开那个门之后的花园。

我也看到人与人之间单纯本真。哪怕他是一个精神病人,依然保存着那种质朴单纯光亮的人性,还有爱情

但具体要说想传递的价值观,不用我来总结。观众看到了什么,什么能打动他们,那就是影片所传递的东西。我当然希望能打动观众的点越多越好,但这不是由我来归纳的。

监制是导演生产环节的缓冲

界面文娱:你这几年做了比较多监制的工作,合作对象包括很多新导演从什么时候开始监制的想法

饶晓志:我是从戏剧跨界来做电影导演一些犯错或者成功的经验,所以其他戏剧导演做电影时,会有人觉得需要像我来帮他们避免低级错误发生因为我踩过雷这些经验可能比没经历跨界的导演更精准

有人找到我,特别是戏剧舞台剧行业的人,觉得我可以做这样一件事情时,我才起心动念要去做这个监制

界面文娱:所以其他导演或者公司找过来的项目会多一点不是说在主动说去寻找项目

饶晓志:主要是戏剧行业导演做电影的,尤其是在我们自己剧团的合作关系基础上因为子川这些都是我们剧团的其他找过来的,目前为止就是《阳光照耀青春里》,《第十一回其实都不算完全是跟陈建斌一次创作上的相互需求。

界面文娱:在跟导演合作时候会看重项目的什么潜质,或者说新导演的什么潜质?

饶晓志:最重要的还是跟故事里的人物契合,或者我是不是真的能帮到。我也会拒绝一些项目,因为故事可能我不喜欢或者不适合

界面文娱 会觉得可能新人导演普遍需求什么?

饶晓志:第一就是刚刚说的戏剧导演需求。第二个就是信任导演,对表演的判断会有一些需要我的建议这两者比较多。当然比如现实主义题材,小人物题材的,喜欢找我的有。

界面文娱:怎么理解监制这个工作?会有声音觉得中国的制片人体系不是很完善监制制片这些工种有时候分的不那么清晰。

饶晓志果没有监制,导演就是半个产品经理,他有时候是痛苦的。所以监制除了辅佐导演创作上给出相应的建议以外实际上也是导演与制片在电影产品生产过程当中一个缓冲带。

导演承担的压力很多很多剧组都会出现投资预算拍摄周期甚至演员周期不匹配,或者拉扯故事剧本长短的情况,监制可以这极致的拉扯当中,让导演不用直面更大的压力用自己经验去协调,帮导演扛住这事情。当然监督还是要尊重导演自身的创作,而不是找代理

界面文娱:觉得监制行业这几年有没有变得更成熟一点一个整体来看

饶晓志:我没有怎么思考过监制这个职业这么宏观的问题。对我来说是在做导演之余,一些新导演需要我的帮助而且我能帮助得到他我在这些时间里做的一个工作,并没有说对我来说是一个行业型的计划

界面文娱:所以相当于导演工作外的补充。

饶晓志:可以这么说,也不能说这是我的副业。但往大了说,从中国电影市场和行业角度,如果有好的创作者需要帮助,我也愿意承担这份义务。

界面文娱遇到感兴趣的新项目,会不会想自己执导?

饶晓志:有可能。要是剧本特别好,肯定会心动,但得克制。这也是做监制该有的态度克制自我干预的这种冲动。假如我跟海若有,我只是说假如我跟他有非常大的分歧,我自己特别想要去插手我一定会控制自己,尊重他的选择如果导演要下一个最终决定,我也不会去改变这个决定除非这个决定变成因此投资增加一个亿

界面文娱:监制工作的经验,对自己的创作会有启发吗?

饶晓志:当然监制某种意义上我也乐在其中。依然是创造工作,甚至保持了一种稍微客观的角度,甚至有时候可能会审视到自己,或者提醒自己在下一次自己的导演工作当中的一些经验。

有话要说...